手机卡槽,这个伴随我们几十年的设计,正悄然消失在最新款手机的机身中。
10月13日晚间,中国通信行业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:中国联通、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官方公众号先后官宣,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,并在全国范围内同步上线eSIM手机业务。
这一突破标志着eSIM技术在中国正式突破物联网、智能穿戴领域的边界,迈入了手机端商用新阶段。
01 什么是eSIM?
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,eSIM可能还是个陌生名词。eSIM的全称为嵌入式SIM卡(Embedded SIM),它是一种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的技术,不再需要物理插卡。
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形象地解释:“如果传统SIM卡是‘可插拔U盘’,那eSIM就可以看成是‘焊死的固态硬盘’。”
eSIM本质上是一个写入手机主板的数字身份证明,它将用户的手机号码、账户密钥等身份凭证直接存储在专用硬件中。
与传统SIM卡相比,eSIM的体积仅为其10%左右,大大节省了手机内部空间。
eSIM技术的普及将给用户体验带来多重变革。
设备设计更轻薄。取消物理卡槽意味着手机可以做得更薄,同时为电池、摄像头等部件腾出宝贵空间。
苹果最新推出的iPhone Air正是凭借eSIM技术,实现了5.6毫米的超薄机身设计。
设备防护性能提升。减少机身开孔直接带来了防水、防尘、抗震性能的显著提升。
使用便捷性大增。eSIM支持“免插卡激活、多设备协同、全球无缝漫游”的便捷体验。
用户在不同运营商之间切换变得更加简单,出国旅行时也可以轻松下载当地运营商套餐,不再受限于实体SIM卡的获取和更换。
对于新技术,用户最关心的莫过于安全性。eSIM由于不存在实体卡,可以降低遗失、被盗或被篡改的风险。
闫怀志表示,eSIM像“焊死的保险箱”,比实体卡更可靠。从物理层面看,eSIM嵌在主板上,要想拆取必须损毁设备。
从技术层面,eSIM的关键信息经过加密通道传输,需用户授权激活,要复制得破解芯片加密,难度很大。
目前,用户需前往运营商线下营业厅办理eSIM业务。
办理时,用户可以新办eSIM卡,也可以将原有实体SIM卡转为eSIM卡。同一eSIM手机最多可开通两个国内运营商的eSIM号码。
eSIM手机业务的推出,正在重塑通信行业的竞争格局。
作为国内eSIM“先行者”,中国联通早在2015年就启动技术研发,2018年在国内推出eSIM可穿戴业务。
截至目前,已累计适配终端75款,服务用户数百万。
中国移动明确规定了同一身份证下eSIM与实体SIM总数不超过5个等细则,体现了对安全性和规范性的重视。
同时,中国移动主导开展了eSIM芯片与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技术攻关。
中国电信的eSIM手机业务在国内31个省(区、市)上市销售,为用户带来“免插卡激活、跨设备无缝协同、全球无缝漫游”的便捷体验。
尽管eSIM技术前景广阔,但其普及之路仍面临一些挑战。
用户认知度低是一个主要障碍。数据显示,国内仅27% 的消费者了解eSIM,45岁以上群体接受度不足20%。
双卡用户的需求也是eSIM必须面对的问题。国内68% 的手机用户是双卡党,而eSIM目前在国内受政策限制,多数手机仅支持“1实体卡+1 eSIM”或“双eSIM”,跨运营商切换相对麻烦。
办理便捷性亦有待提升。目前eSIM业务需要线下办理,这与它主张的“便捷”理念形成反差。
不过,从长远看,eSIM取代实体卡是大势所趋。据GSMA预测,2025年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10亿,2030年将增至69亿,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76%。
中国eSIM手机试商用,将驱动全球eSIM手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——全球80% 的手机是在中国生产的。
eSIM的意义远不止于手机“无卡化”。它将为万物互联的数字化世界奠定坚实基础。
eSIM技术使泛终端接入更为便捷,将给万物互联应用带来更多可能。
智能手表、平板电脑、XR设备乃至汽车等更多终端可独立入网,这将催生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。
在AI时代,eSIM技术对于需要无处不在的蜂窝网络支持的AI服务尤为重要。
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指出:“eSIM是强移动性AI终端的必选项,如智能眼镜、智能戒指等等。”
从可穿戴设备到手机,从平板电脑到汽车,eSIM技术正在打通设备之间的连接障碍。
未来三到五年,eSIM将成为国产手机、操作系统、物联网设备的“标配”,带动千亿元量级产业链机会加速释放。
无卡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,你准备好了吗?